等離子體納米粒子(例如金,銀和鋁粒子)展現了獨特的光學性質,例如局部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對等離子體納米粒子進行特定的組織可以使調控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成為可能,因而可以調控其光學性質。目前,已經有一些報道將等離子體納米粒子組裝為各種類型的結構,例如納米粒子簇,鏈,微球以及陣列等。在各種等離子體納米粒子類型及組合方式中,納米粒子的二聚體簇顯示出較強的光學近場耦合,并形成熱點,同時電磁場集中在該熱點,這些性質都依賴于納米粒子的相互作用距離,方向以及納米粒子的尺寸,形狀和成分。這些性質也展現了等離子體納米粒子二聚體簇在表面增強拉曼譜(SERS)檢測,無掩模超高分辨率光刻,增強化學合成以及納米像素顯示等方面的巨大應用潛力。現有的使等離子體納米粒子二聚的策略包括電磁相互作用誘導的組裝,位點功能化的組裝方法,DNA折疊模板指導的組裝以及定量反應控制的納米粒子鍵合策略等。但是這些方法組裝得到的等離子體納米粒子二聚體會被分散在溶液相中并使溶劑揮發后隨機無規律的分布在基底表面。然而,很多等離子體納米結構都需要有序的排列才能滿足特定的需求。然而,目前構建具有亞波長分辨率和任意模式的等離激元二聚體陣列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這是由于這種等離子體納米粒子的陣列的構建高度依賴于自上而下技術,例如使用電子束蝕刻,光刻等方法,盡管這些方法具有較高的精密度,但是仍具有較大的限制。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組裝方法使用納米級化學圖案或拓撲凹槽作為模板,可以在基板上組織合成等離激元納米粒子。但是這種方法需要額外的蝕刻步驟,并且限制了二聚體的三維定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