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 Tomioka小組[13]設計了一類基于L-纈氨酸骨架的膦-酰氨配體(L1a), 用于一價銠催化的芳基硼酐對N-Ts醛亞胺的不對稱加成反應.這是最早的銠催化的硼試劑對亞胺加成的成功例子.有意思的是, 反應適用于位阻較大的芳香亞胺, 芳基鄰位取代的亞胺及1-萘亞胺可以取得最好的對映選擇性, 而其它底物則結果并不理想(Eq. 7).
??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該小組[14]發現增大配體中與磷原子相連芳基的位阻有利于反應的立體選擇性控制, 使用配體L1b可以明顯提高產物的ee值, 但由于催化活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需要在反應體系中加入4 ?分子篩來抑制反應時間延長導致的亞胺水解.與之前的結果相比, 這類改進的配體對底物的適應性較好, 除鄰位有位阻的芳基亞胺大都能取得較好的結果(Eq. 8).膦酰基保護基也可以在產物ee值保持的情況下溫和地脫除.
?? 在對反應過渡態的思考方面[15], 作者認為轉金屬化后的芳基優先處于磷原子的反位, 這樣亞胺從酰基氧的反位與銠配位, TS-1中配體分子中磷原子上的苯基與亞胺氮上的芳基膦酰基存在明顯的位阻, 所以TS-2所示為更有利的配位模式(Eq. 9).這也解釋了增加配體中磷原子上取代基的位阻能提高反應的立體選擇性.
???? 之后, Tomioka小組[16]對該反應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條件優化, 發現選用三苯基硼烷作為親核試劑, 可以將反應時間縮短至最快1 h, 從而有效地避免了亞胺水解.反應普遍能取得良好的收率(84%~92%)和對映選擇性(90%~96% ee) (Eq. 10).
化學慧定制合成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