羰基化合物和活潑亞甲基化合物在胺催化下縮合的反應。
該反應常用的堿性催化劑有哌啶、吡啶、喹啉和其他一級胺、二級胺等。常用的活潑亞甲基化合物有丙二酸二乙酯、米氏酸、乙酰乙酸乙酯、硝基甲烷和丙二酸等,但事實上任何含有能被堿除去氫原子的 C-H 鍵化合物都能發(fā)生此反應。Knoevenagel 反應是對Perkin反應的改進,活潑亞甲基化合物的存在,使得弱堿作用下,就能產生足夠濃度的碳負離子進行親核加成。弱堿的使用避免了醛酮的自身縮合,因此除芳香醛外,酮和脂肪醛均能進行反應,擴大了適用范圍。該反應主要用來制備 α,β-不飽和化合物。
胺作為堿對活潑亞甲基進行拔氫,得到碳負離子。另一分子的胺再和羰基化合物縮合得到亞胺離子。碳負離子進攻亞胺離子,脫掉胺,水解脫羰,得到產物。
【J. Med. Chem. 1994, 37, 3977-3985】
【Angew. Chem. Int. Ed. 1999, 38, 2045-2047】
【Synth. Commun. 2005, 35, 739-744】
【Org. Process Res. Dev. 2006, 10, 36-45】
【Org. Lett. 2013, 15, 1854–1857】
【 J. Am. Chem. Soc. 1996, 118, 7426】
Emil Knoevenagel(1865-1921) 生于德國漢諾威。在哥廷根大學師從Victor Meyer和Gattermann,1889年獲得Ph.D.學位。1900年出任海德堡大學的正教授。1914年爆發(fā)一戰(zhàn),Knoevenagel從軍,任參謀。戰(zhàn)后,繼續(xù)進行研究工作。1921年死于闌尾切除手術。
化學慧定制合成事業(yè)部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