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Selina K. Kaiser
通訊作者:Núria López, Javier Pérez-Ramírez
通訊單位:Institute of Chemical Research of Catalonia, ETH Zurich
研究內容:
控制載體金屬的精確原子結構是優化其催化性能的關鍵,最近的例子表明,納米結構的鉑和釕系統在乙炔氫氯化反應中,是氯乙烯生產的關鍵過程。這為建立歷史上已確立的活動相關性提供了可能性。在本研究中,我們導出了定量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描述符,用于解釋乙炔氫氯化反應中觀察到的金屬依賴形態和宿主效應。為此,我們生成了一個由Au、Pt、Ru、Ir、Rh和Pd單原子以及不同類型碳負載的納米顆粒組成的平臺,并評估了它們在合成過程和相關反應條件下的演化。將動力學、瞬態和化學吸附分析與建模相結合,我們確定乙炔的吸附能是一種形態敏感的活性描述符,進一步確定了催化劑的選擇性與焦炭生成有關。不同納米結構的穩定性受單原子支撐作用和氯親和力的相互作用控制,分別促進金屬再分散或團聚。
要點一:
碳負載金屬催化劑在乙炔氫氯化反應中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受核效應、配位效應和主體效應的相互影響。與傳統篩選研究相比,本文揭示了顯著不同的結果。為了獲得能夠解釋金屬依賴形態效應的可靠性能描述符,本文構建了一個由Au、Pt、Pd、Ru、Rh和Ir納米結構組成的不同功能化碳支撐平臺,并結合動力學、力學和計算方法評估了它們的演化。
?
要點二:
基于它們不同的活性位點納米結構,本文可以區分出三種情況,即(1)Au和Pt,?(2) Ru, Rh和Ir,以及(3)pd基體系,它們分別以MClx SAs、金屬氧化物和金屬NPs的形式表現出最高的活性。一級描述子控制形態,平衡金屬結合能和氧化物、氯化物的形成。無論金屬形態如何,催化描述符都是乙炔相互作用,通過TAP分析、穩態動力學研究得出的反應階數、體積化學吸附和DFT的實驗結果驗證了這一點。盡管不同方法的內在特點不同,但它們的互補性確保了描述符識別的穩健性,這對催化劑設計具有重要意義。乙炔最佳吸附能在1ev左右,接近碳邊的乙炔吸附能,表明乙炔在金屬納米結構和碳主體上存在競爭吸附。在最大值附近發現了AuCl SAs和Ru或Rh氧化物NPs;Ru、Rh和Ir的高度氯化SA位點表現出太弱的乙炔親和力,而Pt和Pd金屬NPs的相互作用太強,促進結焦,影響HCl可及性。
?
要點三:
對生成焦炭的選擇性主要取決于金屬形態的乙炔親和性和碳載體的功能化(即Pd NPs和NC最大)。氯化反應和金屬核的變化是相關的失活途徑。具體來說,Au和Pd納米結構在AC上凝聚,在NC上穩定;特別的是,Pt在兩個支撐點上都很穩定。Ru、Rh和Ir的氧化物NPs經過氯化反應后重新分散到sa中,與宿主無關。這些趨勢可以通過兩個穩定性描述符(結構描述符的子集)的相互作用來合理化:(1)SA宿主的相互作用和(2)對氯的親和性。因此,形成穩定氧化物的金屬(Ru、Rh和Ir)比具有較低結合能的金屬(Au和Pd)更容易發生氯化反應,而Pt則在氧化還原和共價行為之間提供了良好的折衷。超越乙炔氫氯化反應,本文提出了集成精密材料合成、先進表征工具和理論來控制、系統評估和合理化核,配位效應和宿主效應一般適用于負載金屬催化反應,從而為衍生各種應用的催化描述符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框架。






參考文獻
Selina K. Kaiser, Edvin Fako, Ivan Surin, Frank Krumeich, Vita A. Kondratenko, Evgenii V. Kondratenko, Adam H. Clark, Núria López, Javier Pérez-Ramírez. Performance descriptors of nanostructured metal catalysts for acetylene hydrochlorination. Nature Nanotechnology.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2-01105-4.